产品中心

首页 > 产品中心
与光影同行
来源:江南体育手机版app    发布时间:2023-10-08 17:25:38

  由晶报和培训机构“新片场”共同组织,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承办的“晶报全能型视频人才专题培训”顺利完成。影像是光影的艺术,一束简单的光,倘若应用得当,能迅速提升视频品质和影像质感,如何突破光线运用瓶颈,在此次培训中得到了专业的解答。

  好不容易熬过了台风“泰利”,本就在空中盘旋一个半小时的杭州到深圳航班,落地前一刻突然又拉升的战斗机开法,把机上众人惊出一身冷汗。

  落地后匆匆告别了“同班同学们”,风雨中打上了出租车,司机一上来就问:“这提着包跟箱子,是坐飞机刚回来吗?运气好啊。”

  “是啊,真是不容易。”此刻的我,感觉体力有些透支,抬头看了眼,“哇,师傅你这面前,怎么有4台手机?”“这下一天的雨,生意不咋地,全靠这几个打车平台接单。”司机憨憨地笑了笑,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,自顾自地说道:“以前很反感这一些平台,全靠招手停车,后来发现生意都在平台上头了,要是不紧跟上时代,就要被时代抛弃。”

  从文字评论工作转型视频的彭健老师,在培训的结业仪式上,以一句经典作总结——事非经过不知难。

  这次15人的杭州视频培训班,是继北京“后浪电影”编导理论培训班后,晶报在今年组织的第二场专业培训课程,条件较为艰苦,内容较为繁杂。疫情后时代的这两场培训,至少说明了一件事:我们努力向光影进发,与光影同行。

  羡慕,在我这里倒是犯难——不是说我们的课程不精彩,而是相比起理论,杭州的培训从一开始就是高精尖,内容主要是技术流,涉及视听语言、采访光搭建、剧情广告创作等等,训练是实操,动辄各种参数、灯具、焦段、景别,相比较而言确实难讲故事。直到培训的倒数第3天,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:或许讲讲我们自己的故事吧。

  一直以来,影视中心都集中在北京和长三角片区。新片场、影视飓风等知名影视制作品牌就在杭州,甚至横店片场,就离我们要培训的源莱片场不过百余公里。

  怀抱着这样那样的期许,报社同仁启程前往杭州萧山,参加了由晶报和业内知名培训机构新片场共同组织,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承办的为期9天“晶报全能型视频人才专题培训”。

  这其中,多数同事已有多年视频制作职业经验,也有像我这样半路出家,从文字转型影像的兴趣爱好者。在报社视频转型的道路上,这支队伍,也代表了努力迈步的先行者,参与过报社诸多商业和非商业项目,出了些成绩。

  这是一个视频的时代。晶报总编辑胡洪侠不止一次在动员员工转型视频时表达了“无视频不传播”的概念。那个从前车马很慢,一天只读一份报的时代,已经被快节奏的视频时代迎头赶上并超越了。媒体人必须不断奔跑,才能敦促着改革转型成为必答题。

  从多年前就布局转型视频赛道,晶报在新闻视频、商业视频等领域已经多有建树:“戏精女护士”系列、“火线”系列等破亿出圈的原创视频,成为了报社对外打响的名片。这些辉煌,并没有让我们原地踏步,但报社同仁也似乎面临着亟待技术提升的困局——一些商业视频体量太大不敢接、一些想法很好的创意但技术难以落地的情况时有发生,能人少项目多,难以为继……

  在带队的晶报副总编辑胡文看来,像这样的培训,只是开始。能确定的是,未来,还会有更多各式各样的视频培训。“这是我从业的第三十个年头,”说完这句话,他顿了顿,眼镜后有光,“这也是我第四次在异地参与这么大规模的培训。每一次都弥足珍贵,也体现了报社的格外的重视。”

  影像是光影的艺术,光线能改变画面的明暗对比,影响场景的气氛效果和影片的视觉基调,参与情节的推进与发展。

  想拍摄好一部片子,合理布光,营造场景氛围,利用镜头讲好故事,引导观众情绪都很重要。一束简单的光,倘若应用得当,能迅速提升视频品质和影像质感,而光线的运用问题,困扰着不少影视从业者,可以说,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。

  在我的记忆中,以往参与的很多拍摄,包括此前的“晶报科考团”视频栏目,打光,多是交给有经验的人去弄,其他参与者抱着能用就行的原则行事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而且就算看到最终成品不尽如人意,也无法用专业术语表达问题出在哪里,更找不到能提高的方法,很多时候,都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。

  随着拍摄数量的上升,经验的累积,门道似乎慢慢开始显现,但即便如此,对于以此为职业的我们而言,这种提升相较于专业水准,依然差得太远。

  尤其像我这种半路出家的新手,实操才是真正的老师。在新片场的培训过程中,学员可通过片场中近乎奢侈的灯光组,完成诸如专门给演员侧面头发打一束轮廓光的手术刀级别操作。

  当然,趁着这个间隙,我们也不约而同地向在场领导“吹风”——这盏灯功率真大,效果真好;我们只有×××的设备,没有×××的设备,这种特殊的效果根本做不到;如果学了不能很好运用,其实还是很可惜的……言下之意,当然就是缺啥补啥。

  虽然这个“买”字还飘在空中,同事们也深知更切实的提升方法是利用好已有的设备,提升视频品质——通过培训过程中的学习,学员们懂得了光影在人物脸部上的三角构图自然过渡,懂得了在缺少光源的情况下使用反光源和自然光线补充,懂得了通过白旗和黑旗遮挡光源营造有质感的光,并开拓了对光全新的创造性思维……

  尽管课程紧张,但当分为三组的学员们布出了一套好光效,兴奋之情依然溢于言表。就像同事喻琪峰说的那样:以往跟过片场,看到有经验的灯光师,一上来就一顿操作,结果很惊艳但又不懂其中解法,如今在学习中洞悉了一些窍门,有一种重新燃起学习动力的兴奋感,“像重新再回到了校园”。

  ▲在片场旁一座弹簧厂房内,一种上世纪东北老工业区的风格让人一秒穿越时空。

  或许大家记忆最深刻的一场练习,就在片场旁一座弹簧厂房内。走进厂内,一种上世纪东北老工业区的风格让人一秒穿越时空:如蒸笼般的现场,散发出一种难忘的铁锈味;地面厚厚的灰尘仿佛下一秒就要扬起;室内气温逼近40℃……这是个随处一看都充满电影感的场景。

  导演侯劲宇老师带领着学员和演员,在这里,以L型构图为基础,进行了采访布置选点。从选定机位开始,工作人员在导演的指挥下分工合作,不多时,坐在椅子上的演员,其脸部的光效在一点点增强。通过现场的监视器,学员能够很清晰地看清楚光向的一致性、脸部光线的过渡自然立体,背景轮廓光给摄像画面提供的特殊质感。之后,侯导安排学员进行习作——分三组实践自行选点并完成布光。

  尽管片场的各式灯具相当充分,但倘若能多抢上一盏架设好的灯光,就能尽快结束在这蒸笼里的磨难。

  不多时,偌大的工厂内,亮光和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,给本就闷热的现场增添了几分火热。也许是此前上课的内容听进去了,也许是我们组长江丁粗犷的中年壮汉气息与老工厂场景有共鸣,当灯光亮起,像模像样的柔光和场景天然融合,我们都被惊艳到了——有种“看着就很值钱”的感觉。那一刻,现场的温度似乎也被忘了,蚊虫叮咬着的皮肤和汗液浸透的衣服也不被感知了。

  时间快进到培训拍摄的最后一场戏,同事赵老师在现场调度演员情绪跟光照变化时,一声“亮”字响彻片场,让人记忆犹新。从有模有样到像模像样,大家对影像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,当然也是能听见的。

  同事家豪,年纪轻轻却有着一副略显成熟的神态。平时他话不算多,在工作中却很敬业,熬夜剪片亦属寻常,累了抽根烟、喝杯咖啡,提提神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。但这一方法,在这次杭州视频培训课程的最后两天,有点失灵了。他似乎处于一种“出离”的状态——其实也不难理解,高强度跟拍一天直到晚上9点多,回来还要想剪片子的事,稍微缓一缓,就坐在床边开始发懵。闲谈得知,他下午还被发现差点走错了片场门,进了别人的工厂区。

  他说,是因为手头上的商业视频项目,甲方催得紧,希望尽快发布,经过一系列远程沟通,对方提出修改意见,并要求加入中英双语字幕。于是乎,本应脱产参加培训的他,一直跟着项目,大多数时候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剪片。同行的伙伴们特意为他制作了各色“我还在剪片子”的专属表情包,以示同情。

  考虑到眼下传媒大环境,一路上还能被甲方“折磨”,也不失为一种幸福。当然他不是孤例。就算是一些实战经验比较丰富的同事,也在连续多日高强度培训后产生了疲惫感——内容信息很多,要关注的点也不少,还要进行实操。正因如此,每每上完课后回到酒店,三五成群的课后讨论便成为了习惯。同事李亦浩和邝增铭,以及随行工作人员李倬荥的灯光布置图示电子笔记,更是成为了大家传阅收藏的至宝。一边是业务不等人,一边是培训得继续,如何兼顾得当,是每一个人面前的功课。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手,首先得完成从文字到视听语言的思维转变。

  巨大的信息差,使得文字工作者要想转变思路,跟上视频转型的步伐,需要恶补的知识点很多。这其中,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变,显得很重要。用文字能很清晰简单地表达感觉,但这套语言,并不适用于以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视频。

  影片不同于文字,无法直接调动他人的想象空间,只可以通过有效“翻译”,让观众读懂视频制作者的意图。通过不断拉片(一格一格地看电影,深度解读影视作品。然后把每个镜头的内容、场面调度、运镜方式、景别、剪辑、声音、画面、节奏、表演、机位等都记录下来,最后进行总结——记者注)分析它们的呈现方式和理据,视听语言这种概念化乃至学术化的表述,逐渐有了真实的样子。

  ▲做笔记、小组讨论……一群平均岁数三十好几的社会打工人有种回到学堂时代的感觉。

  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视听语言的概念,课程中有不少拉片时间,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,分析着各种片子中镜头的语言,以及光场的变化,只有看经典、反复看,多看,才能形成综合的审美,并了解其背后的原理。

  结合业务来看,对晶报元故事视频栏目的创意和产品反馈,侯劲宇认为,总编辑出镜的“卷”法很着迷,是他从来就没见过的,他还建议栏目在大众传播和审美之间找到平衡点,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。

  “学霸两支笔,学渣文具多”。晶报副总编辑胡文在结业仪式上的表达很明确:虽然设备的完善仍有空间,但重点是思维方法上的转变,是利用好已有的设备,充分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。

  “不想当导演的小工,不是好摄像”——给我们上课的新片场导演李明泽、导演侯劲宇,就是从摄像、灯光开始,一步一步走上专业的岗位,其奥秘就是保持不断学习。

  那天上完视听语言和布光的课程,驱车十几分钟回到住宿地,几位小伙伴意犹未尽、兴之所至,决定“拉”一下课堂上提及的经典“爆裂鼓手”,以及导演诺兰的“盗梦空间”。在此之前,大部分人已经看过它们,有些人甚至看过好多遍,但这一次,大家的关注点不再是故事的讲述方式、演员的表演,而是视听语言。一群平均岁数三十好几的社会打工人,大半夜12点,在寂静的萧山临浦镇临北村旁,对着经典电影大谈光影,意外地有种回到学堂时代的感觉。

  学习与光影同行,努力与时代同频。或许有一天,当晶报同仁回望转型之路时,杭州之行,能成为又一个令人难忘的转折点。

返回产品列表
联系我们
地址 无锡市杨市镇环镇北路4号
电话 0510-83550363
邮箱 sales@hy-zipper.com
产品中心
拉链的结构
金属拉链系列
树脂拉链系列
尼龙拉链系列
浏览更多 >>
新闻中心
公司新闻
行业新闻
互动平台
江南体育手机版app
官方微信
©Copyright 2022 江南体育手机版app All rights reserved